在短視頻平臺滑動屏幕時,新時代青年總能刷到這樣的內容:鄭欽文在澳網決賽中頂住壓力多次化解賽點,蘇炳添在大學課堂上用粉筆在黑板上畫起跑器示意圖,全紅嬋在奪冠后的采訪中直言“想賺錢給媽媽治病”。這些新生代體育偶像的視頻動輒收獲百萬點贊,他們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體育英雄”,而是帶著鮮明個人特質的“破圈頂流”。通過真實可觸的成長敘事、科學理性的成功邏輯以及參與式社群互動,在情感共鳴中播種、在文化認同中扎根、在行為實踐中開花,為新時代青年價值觀教育提供了破局之道。
一、情感共鳴:從“仰望星空”到“雙向奔赴”的心靈對話
雙向互動消解偶像神話,真實故事拉近對話距離。在東京奧運會男單半決賽中,鏡頭清晰捕捉到馬龍膝蓋上層層疊加的肌效貼,賽后采訪中他坦言:“職業(yè)運動員的日常,就是與疼痛和傷病共處。”競技體育的殘酷性轉化為可視化生存狀態(tài)的表達,解構了“冠軍永遠閃耀”的浪漫想象。青年們褪去“冠軍光環(huán)”的濾鏡,走向“人性化”的認知,體會到了運動員背后的堅韌與忍耐。
跨界展演拓寬成長視野,體育榜樣照見人生可能。張偉麗在UFC八角籠外的北大課堂上,將格斗運動中的“防守反擊”策略與人生選擇相類比,提出“在劣勢中尋找破局點”的哲學思考。她的身份從單一的“格斗冠軍”升級為“人生導師”。體育精神的價值不限于賽場,更在于如何將對抗中的理性與堅韌遷移到學業(yè)、職場的挑戰(zhàn)中,形成對自我發(fā)展的積極影響。體育明星的多元身份和智慧傳遞,成為青年發(fā)展中的寶貴參照。
代際對話答疑青春之惑,悅納自我詮釋成長真諦。諶龍在全運會退役儀式上直言“接受運動生涯的平凡落幕,是比奪冠更需要勇氣的選擇”。這番坦誠打破了“必須永遠贏”的成功學迷思,為陷入內卷焦慮的青年提供了價值緩沖。當社會普遍強調“出人頭地”時,諶龍的自我和解成為一種溫柔的提醒:成長的意義不僅在于超越他人,更在于接納自己的局限并持續(xù)熱愛。建立在生存經驗共享基礎上的情感互動,使體育明星成為青年在身份困惑期可對話、可信賴的精神伙伴。
二、文化認同:從“符號消費”到“精神內化”的價值重構
科學方法拆解成功密碼,競技精神淬煉奮斗認知。孫楊在倫敦奧運會1500米自由泳決賽中打破世界紀錄,賽后公開的訓練日志中顯示,其團隊將訓練周期精確到周,細化為三階訓練,每個階段配備實時心率監(jiān)測與乳酸值分析。這打破了“天賦決定論”的傳統(tǒng)認知,揭示了泳池傳奇的背后是系統(tǒng)化訓練與數(shù)據(jù)化管理。當孫楊的訓練模型被拆解成可復制框架,體育精神便從抽象的口號轉化為可操作的行動指南,為青年鋪就清晰可見的奮斗藍圖。
個性表達彰顯青年風采,熱血拼搏詮釋家國情懷。楊倩在東京奧運會射擊決賽中,佩戴珍珠美甲、頭戴胡蘿卜發(fā)飾站上賽場,將“00后”的個性審美與“為國爭光”的使命意識并置,顛覆了“體育明星必須樸素”的刻板印象。新時代的冠軍風采,既可以是賽場上的精準發(fā)力,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個性表達。對“傳統(tǒng)榮耀”與“個體價值”的雙重詮釋,使青年意識到文化認同不必是對歷史符號的機械復制,而可以通過年輕化、個性化的表達方式實現(xiàn)價值再生。
團隊精神凝練時代價值,集體奉獻點亮共同理想。王霜在女足亞洲杯決賽中腿部拉傷退場后,并未返回更衣室,而是跪在邊線處指揮隊友跑位,直至球隊逆轉奪冠,此舉打破了“個人英雄主義”的競技敘事,重新詮釋了“團隊高于個人”的現(xiàn)代體育精神。在高度協(xié)作的當代社會,成功不僅需要個人能力,更依賴對集體目標的奉獻。王霜的“場邊指揮”成為一個文化符號,引導青年超越“利己主義”局限,在個體發(fā)展與群體進步的辯證關系中建立更廣闊的視角。
三、行為實踐:從“圍觀崇拜”到“參與共創(chuàng)”的成長蛻變
專業(yè)經驗賦能日常實踐,競技智慧啟迪創(chuàng)新應用。蘇炳添在社交平臺分享起跑爆發(fā)力訓練法、步頻提升階梯計劃等專業(yè)經驗,將短跑運動中的科學訓練理念拆解為日常操作的練習方案。部分中學生將其轉化為課堂專注力提升技巧,通過模擬起跑口令進行限時答題訓練。專業(yè)方法論突破圈層壁壘成為普惠性工具,青年通過場景適配完成在地化創(chuàng)新,實現(xiàn)了從“技能接收者”到“場景領導者”的角色進化。
技術平臺助力公眾參與,多維共創(chuàng)打破領域壁壘。吳敏霞在短視頻平臺推出“跳水入門30講”系列教程,其中“陸上模仿訓練”環(huán)節(jié)引發(fā)粉絲創(chuàng)意改編。有家長將動作簡化為親子互動游戲,有健身博主結合瑜伽動作設計“辦公室版跳水熱身操”。從專業(yè)教學到大眾再創(chuàng)造,體育知識不再是封閉的專業(yè)體系,而是開放的共創(chuàng)資源。青年在模仿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場景進行本土化改造,形成具有個體特色的運動模式,實現(xiàn)了從“被動學習者”到“主動共創(chuàng)者”的身份轉變。
公益行動踐行社會責任,個體善舉匯聚社會暖流。汪順在東京奧運會后聯(lián)合醫(yī)學專家團隊,開發(fā)青少年體態(tài)矯正公益小程序,通過AI技術為中小學生提供坐姿、走姿評估及矯正方案。受此啟發(fā),青年群體中涌現(xiàn)出“校園運動損傷急救隊”“社區(qū)兒童體姿篩查志愿者”等自發(fā)性組織,他們將對汪順的專業(yè)認同轉化為服務社會的行動力,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升華。從“偶像崇拜”到“社會參與”的實踐躍遷,標志著體育明星的榜樣力量完成了從個體賦能到社會賦能的范式升級。
從“流量”到“燈塔”,新生代體育明星正以獨特的方式,在青年價值觀教育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們用真實的情感叩開青年心扉,以硬核實力與人格魅力重塑青年的價值認知,最終引導青年將價值觀轉化為實際行動。當越來越多的青年在體育明星的影響下,從“追光者”成長為“發(fā)光者”,體育精神的力量便得到了最生動的詮釋。這不僅是個人理想的綻放,更是整個社會積極向上精神風貌的展現(xiàn),讓青春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熠熠生輝。(作者:湖南勞動人事職業(yè)學院講師 楊岸楓、中南大學碩士研究生 楊凈凈)
【湖南省體育局湖南省運動休閑特色小鎮(zhèn)產業(yè)融合發(fā)展研究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