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是國家治理的“神經末梢”,是感知民生冷暖的“溫度表”。近年來,黨中央以“刀刃向內”的決心推進基層減負,讓廣大基層干部從形式主義的“枷鎖”中逐步解脫。但減負絕非簡單的“做減法”,而是要在厘清權責、賦能增效、正本清源中為基層治理注入源頭活水,真正讓基層干部輕裝上陣、心無旁騖地服務群眾。
減負之根,在于回歸“為民初心”
基層減負的初衷,是讓干部從“文山會海”“痕跡管理”的泥潭中抽身,把時間和精力投向田間地頭、百姓炕頭。形式主義的報表、臺賬、迎檢如同層層疊疊的“繭房”,困住了基層干部解決問題的腳步。減負的要義,在于剝離冗余的“虛功”,讓干部能撲下身子傾聽群眾“家長里短”,用腳步丈量民情,用實干回應期待。唯有把減負的落腳點放在提升民生服務質效上,才能讓政策紅利真正轉化為群眾的獲得感。
賦權之要,在于夯實“治理底氣”
基層治理常面臨“小馬拉大車”的困境。權責不對等、資源不匹配、能力不足等問題交織。減負不能停留在“減文件、減會議”的表層,更要通過“制度賦能”讓基層“腰桿硬起來”。進一步明確權責清單、推動管理權限下沉、優(yōu)化考核導向,讓基層在民生服務、矛盾調解等工作中“有職有權”“有章可循”。同時,數(shù)字技術的賦能不可或缺——打通數(shù)據(jù)壁壘、推廣“一網(wǎng)通辦”,用“算力”替代“人力”,讓干部從“指尖上的形式主義”轉向“掌心里的民生服務”。
監(jiān)督之效,在于構建“長效閉環(huán)”
減負不是一陣風,而需建立“發(fā)現(xiàn)問題—整改落實—跟蹤問效”的監(jiān)督閉環(huán)。一方面,上級部門要摒棄“以材料論英雄”的慣性思維,更多采用“四不兩直”的調研方式,從群眾的眉頭間、口碑中檢驗減負成效;另一方面,需暢通基層反饋渠道,將干部的真實感受、群眾的具體需求作為政策調校的“指南針”。唯有讓監(jiān)督成為破除形式主義的“利劍”,才能防止減負陷入“越減越負”的怪圈。
基層減負是一場靜水流深的變革。它需要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的同頻共振,需要制度剛性約束與人文關懷的相輔相成。當減負的春風吹散形式主義的陰霾,基層干部方能以“一身輕”的姿態(tài),在鄉(xiāng)村振興、民生服務的廣闊天地中書寫無愧于時代的答卷。
(作者:夏楠楠,浙江省泰順縣雅陽鎮(zhèn)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