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群眾工作要注意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只有將心比心,才能換取真心,才能找到解決問題、推動工作的良策”。黨員、干部在謀事、干事的時候,要多把自己置身于群眾的位置、多從群眾的視角來想問題、辦事情、作決策,這樣才能辦事成事、善為有為。
保持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是我們的立黨之本、執(zhí)政之本、勝利之本。黨員、干部在任何時候、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忘了這一根本。多些換位思考和群眾視角,方能明白群眾難在何處、憂為何事,把群眾的“心上事”變成自己的“上心事”,將工作的發(fā)力點與群眾的關切點精準對接。黨員、干部在抓改革、促發(fā)展、優(yōu)服務的過程中,不能坐在大院里拍腦瓜、在辦公室里想當然,要深入基層、深入一線,去聽取不同聲音、了解真實情況、掌握一手資料。越是條件艱苦、情況復雜、矛盾突出的地方,越是要“一個猛子扎進去”,通過多角度的觀察與深層次的體驗,竭力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確保黨員、干部抓的干的就是群眾想的盼的。
換位思考,首要的是要能夠將心比心。在教育、醫(yī)療、住房、養(yǎng)老等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上,黨員、干部要多置身事內、反視其身,多問問“自己遇上該怎么辦”,多想想“自己還能多做些什么”,而不是用“自己覺得”代替“群眾需要”,把“自我得意”視作“群眾滿意”。要善講群眾語言,說群眾聽得懂、聽得進的“家常話”“大白話”,打開群眾的“話匣子”,觸動群眾的“心窩子”,多交幾個能說心里話的基層朋友,確保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鼓勵黨員、干部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著力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黨員、干部首先要知道民生痛點、堵點在哪里,要堅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于面對面的“逆耳言”、“牢騷話”中捕捉“言外之意”、找出“難言之隱”。要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和首創(chuàng)精神,真心拜群眾為師,誠心向群眾學習,虛心向群眾求教,把群眾智慧轉化為做好工作的具體舉措,把群眾的好點子轉化為改革發(fā)展的“金果子”。要堅持“用戶思維”,以人民滿意為標尺,把群眾的槽點當作改進工作的支點,把關注的焦點作為服務的切入點,真正讓手中“干的事”解決群眾“愁的事”,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yōu)楝F實。(作者:馮維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