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供圖
8月9日,周末舊書市集在北京市朝陽區(qū)六里屯越界朝陽里舉行。近年來,北京市推出“舊書新知”概念與系列活動,為舊書市場注入了新活力。
從西門進入朝陽里后向東步行約50米,右轉(zhuǎn)進入B座一層,古色古香的布衣書局映入筆者眼簾。這家書局主營舊書買賣,100多平方米的空間被布置得緊湊而通透。右手邊矗立著一排書架,“古中國”“老版本”“新文化”等分類標簽清晰可見。一位店員正手持名冊,仔細核對、擺正每一本書的位置。書店主理人胡同身著灰色文化衫,坐在茶桌旁,一邊品茶,一邊笑瞇瞇地與書友閑聊。
從交道口,到潘家園,到高碑店……再到現(xiàn)在的六里屯,布衣書局成立23年來,胡同帶著十幾萬冊書前后搬了13次家。地址流轉(zhuǎn),不變的是書局始終作為橋梁,將書籍和愛好者連接起來。
“我們書局在2004年搭建了自己的網(wǎng)站,當時的前一百個注冊用戶里,有六七十人現(xiàn)在還和我們保持聯(lián)系。”胡同分享道,書局有不少“長情”的書友,他們或居住在附近日常到訪,或遠在天南海北以郵遞相連。“前十名注冊的用戶,一周內(nèi)必有信息來往,甚至還有深圳的書友每個月寄一箱書來。”
上門收書、郵遞寄售……布衣書局的舊書來源多樣,種類繁多,時間跨度也大,最早可追溯至明代,距今約五百余年。這些舊書不只“蝸居”在書局,更流動在書友手中。泛黃的書頁、百年前的文字圖畫,也能在今天遇見新知己。
有研究學(xué)術(shù)的學(xué)者,通過閱讀在布衣書局購買的舊書,拼出了自己的研究脈絡(luò);一位廈門大學(xué)的教授從書局的名家贈書中,意外驗證了陳寅恪某本書中的小細節(jié);年輕的女孩閑逛進書店,看見一本封皮“失蹤”的兒童文學(xué)書,激動道這是她小時候讀過的版本,胡同便將書相贈,他說:“希望讓舊書找到真正需要、惦記它們的‘新知己’。”
23年時光荏苒,數(shù)字化浪潮迭起。面對電子閱讀的沖擊,布衣書局沒有退場,而是選擇讓舊書流動到更遠方。
作為國內(nèi)較早試水線上銷售的書商,胡同不僅在線上開了孔夫子舊書網(wǎng)的第一家店,還堅持直播賣書:每天中午十二點到下午兩點,晚上六點到八點,直播間準時開放,吸引了來拍賣書籍的新朋友,也讓很多老書友在此聚會,有些書局??鸵严嘧R十多年,邊看直播“蹲守”感興趣的舊書,邊發(fā)“彈幕”閑聊,隔著屏幕敘舊。
今年5月11日到5月12日,布衣書局舉辦了“陳村先生藏書專場”直播拍賣,兩天內(nèi)有3000余位網(wǎng)友進入直播間。作家陳村的20箱共650公斤的舊書托付給胡同,又流轉(zhuǎn)到各地的讀者手中,找到了新歸宿。
胡同也開設(shè)了微信公眾號、小紅書等媒體賬號,每天更新他的《販書日記》,內(nèi)容十分生活化,像和老友嘮家常:店里發(fā)生了什么事、哪位老書友前來拜訪甚至今天買了什么菜……很多年輕讀者正是被這種字里行間的煙火氣吸引,來到布衣書局打卡。一位因看到胡同的媒體賬號而來訪的大學(xué)生告訴筆者:“他的敘述讓我覺得這不是一間守舊古板的書店,而是身邊可以隨時推門而入的書香小屋。”
舊書如舟,承載時光;書局如港,連通人海。從線下到線上,串聯(lián)老友,也擁抱新朋,布衣書局始終踐行著“讓舊書找到新知己,從舊書獲取新知識”的理念。“只要還有人愛舊書,我們就會一直開下去。”胡同說。
魏坤然 趙涵萱 祁千秋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9月17日 第 05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