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國組織人事報》刊發(fā)的《莫讓掛職成“走讀”》,一針見血戳破了“鍍金式掛職”的虛偽面紗。在基層,有的派出干部沒待幾天就被派出單位召回,有的派出單位甚至明確要求掛職干部,把原單位工作視為“主業(yè)”,把掛職鍛煉當作“副業(yè)”,讓那些有能力有干勁的干部,只能成為“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走讀生”。
對于只想在基層“鍍金”的干部而言,此為最佳安排,既攢了基層工作經(jīng)歷,又無需為基層操心費力,“性價比”極高。這種“攢經(jīng)歷不擔責”的亂象,不僅背離干部培養(yǎng)“墩苗壯骨”的初心,更消解掛職制度的公信力。
干部掛職從來不是“走過場”的安排,而是讓干部在基層“摸爬滾打”中淬煉真本領,為破解基層急難愁盼注入外力,是黨和國家從干部隊伍建設全局、服務發(fā)展大局作出的戰(zhàn)略部署。“鍍金式掛職”卻將這一制度變成“履歷美容術”:有的干部甚或把掛職視作提拔任用“升級包”,既想攫取基層履歷的“光環(huán)加持”,又不愿跳出機關工作的“舒適區(qū)”;有的單位把掛職當“任務指標”,只重“派出去”的數(shù)量,不督“干得實”的質量。這種“腳踏兩條船”的操作,本質是官僚主義的“懶政”與功利主義的“投機”合謀,讓掛職制度淪為“紙面文章”。
這種看似“高明”的鍍金操作,實則藏著從個人失信到制度失效的三重隱患。其一,腐蝕干部成長“生態(tài)鏈”。有的高學歷選調生掛職期間“只轉轉不用心、只談談不落實”,全程游離在重點工作之外,卻憑“基層經(jīng)歷”順利晉升。這種“混經(jīng)歷比干實事更劃算”的逆淘汰,讓投機心理在干部隊伍中潛滋暗長。其二,透支基層信任“承重墻”。有的鄉(xiāng)鎮(zhèn)為幫掛職干部“完善”考核材料,抽調業(yè)務骨干補填日志、編造報告。這種“基層埋頭扛活、掛職干部坐享其成”的消耗,加重基層負擔。其三,扭曲選人用人“價值尺”。“鍍金式掛職”制造的“虛假能力信號”,讓“實干者流汗又流淚、投機者混崗卻晉升”的怪象時有發(fā)生:有的干部掛職期間未牽頭任何項目,卻將基層多年積累的成果“據(jù)為己有”;有的干部扎根一線十年攻堅,卻因“缺少掛職經(jīng)歷”在晉升中落選。這種導向偏差,不僅擠壓實干者的上升空間,更會讓干部隊伍陷入“重履歷、輕實績”的誤區(qū)。
糾治“鍍金式掛職”,關鍵要斬斷“掛職經(jīng)歷=晉升資本”的錯誤關聯(lián),把實績成色作為干部任用的硬標尺。制度的“模糊地帶”是鍍金亂象滋生的溫床,須從源頭劃清權責邊界:推行“掛職期間隸屬關系單軌制”,明確干部掛職期間以掛職單位管理為主,原單位不得借“專項工作”“緊急任務”之名隨意抽調,確需召回的須經(jīng)上級組織部門嚴格審批,且對年度召回次數(shù)和時長作出明確規(guī)定;實行“崗位任務清單化管理”,將“民生實事辦理量”“難題破解數(shù)”等量化指標作為硬約束,未完成者直接取消考核資格。唯有讓制度“長牙”,才能讓“混經(jīng)歷”者無處遁形。
考核材料與實際脫節(jié)的病根,在于監(jiān)督“后半程失守”,需構建“動態(tài)跟蹤+實績核驗+群眾評議”三維體系:建立“掛職干部履職日志”數(shù)字化平臺,組織部門隨機抽查、基層干部交叉核驗,杜絕“簽到即在崗、填表即履職”;推行“實績溯源倒查制”,聯(lián)合審計、紀檢部門核查“重大成果”的參與度、效益值,一旦發(fā)現(xiàn)“冒領實績”,不僅取消資格,更要追責;賦予基層“話語權權重”,群眾評議采取“背靠背”問卷+現(xiàn)場訪談,用群眾口碑檢驗業(yè)績成色。
掛職制度的初心,是讓干部在基層一線“經(jīng)風雨、見世面”,讓基層在干部助力下“解難題、促發(fā)展”。唯有以制度剛性破除“鍍金”幻象,以監(jiān)督閉環(huán)壓實“實干”責任,以用人導向激發(fā)“擔當”動力,才能讓“身掛”與“心掛”同頻共振,讓掛職干部真正成為基層治理的“生力軍”,而非“過路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