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漁陽里出發(fā)》
陳晨 著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
漁陽里,上?;春V新芬粭l曾屬法租界的普通弄堂,因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的誕生而名垂青史。在那個風云變幻的年代,這里成為思想碰撞、理想交融的熱土。一群懷揣家國情懷的青年會聚于此,暢談國家未來,探討革命道路,為改變舊中國、建立新中國而謀劃奮斗。漁陽里不僅見證了他們從青澀到果敢的蝶變,更銘刻著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發(fā)展歷史軌跡。近日出版的《從漁陽里出發(fā)》一書,以翔實史料、生動筆觸與深刻洞見,帶領讀者回溯往昔,感受那些青年的熱血與夢想,探尋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的初心與征程。
《從漁陽里出發(fā)》讓這些青年從歷史的塵埃中走了出來,變得鮮活而立體。他們不再是單一的歷史符號,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有選擇的個體。俞秀松,浙江諸暨青年,出身清末秀才之家,自幼關心時事,懷揣憂國憂民之心。他十七歲入讀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受到校長經(jīng)亨頤的教誨和進步思想刊物的影響。五四運動爆發(fā)后,他與同學創(chuàng)辦《浙江新潮》,立志“破壞束縛的、競爭的、掠奪的勢力,建設自由、互助、勞動的社會”。施存統(tǒng),同樣來自浙江,與俞秀松有著相似的經(jīng)歷和理想。他們在北京工讀互助團中磨礪自己,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日后的革命事業(yè)積累寶貴的經(jīng)驗。陳望道,來自浙江義烏的青年,是《共產(chǎn)黨宣言》第一位中文全譯本的譯者。他以筆為槍,用文字喚醒民眾,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為中國共產(chǎn)主義運動作出貢獻。這些青年身上,既有理想主義者的光輝,也有人性中的矛盾和掙扎。他們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面臨種種困境和挑戰(zhàn),但從未放棄,始終堅守自己的信仰。正是這種對信仰的執(zhí)著,讓他們在黑暗中看到希望的曙光,在艱難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從漁陽里出發(fā)》對青春和理想的探討尤為深刻。書中的青年們,以他們的行動和犧牲,詮釋青春的真正含義——那是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對信仰的無悔堅守。他們不畏艱難,不懼犧牲,只為心中那份對國家、對民族的深厚情感。他們組織工人罷工、傳播革命思想、投身救國運動,用行動詮釋青春的真諦。俞秀松寫下“兒已決心為黨犧牲”的家信,施存統(tǒng)在工運調(diào)查中記錄紗廠童工的血淚,這些被歷史銘記的青春身影,讓我們懂得:青春不僅有詩和遠方,更有責任與擔當。他們的青春是激情的,是熱血的,也是充滿理想的。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青春的價值在于為理想而奮斗,為信仰而堅守,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漁陽里青年的革命精神穿越百年,依然震撼人心。對他們而言,革命不僅是武裝斗爭,更是精神覺醒——用文字刺破黑暗,用演講喚醒民眾,用行動改變現(xiàn)實。他們的故事,是對革命精神最美的贊歌。新時代的我們,當承續(xù)先輩擔當創(chuàng)新的精神,以青春之我,筑青春之國,讓百年前的理想之光,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永恒閃耀。
(作者:穆語彤,系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編輯)
《光明日報》( 2025年07月03日 1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