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歷九月初九,秋陽正好,金菊吐蕊,我們迎來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重陽節(jié)。古人以“九”為陽數,兩九相重故稱“九九重陽”,登高望遠、賞菊飲酒、插茱萸的習俗,承載著對健康長壽的祈愿。今天,這個古老的節(jié)日被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從對個人福壽的期盼,升華為全社會對老年群體的關懷,這份責任與擔當,需要新時代的我們以更堅定的姿態(tài)、更溫暖的行動去踐行。
尊老,是對生命厚度的致敬。每一位老人的皺紋里,都藏著時代的印記,他們或許是曾經的建設者,在貧瘠的歲月里壘起國家發(fā)展的基石;或許是平凡的守護者,用一生的操勞撐起一個個家庭的煙火。那些蹣跚的步履,是走過風雨的勛章;那些沙啞的叮囑,是歷經世事的智慧。當我們主動伸手攙扶老人過馬路,耐心傾聽他們的往事,本質上是在尊重一份不可復制的生命體驗。他們曾是我們的模樣,我們終將成為他們的身影,對老人的尊重,正是對生命循環(huán)樸素的敬畏。
敬老,是對傳統(tǒng)美德的傳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訓,流淌在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里。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一碗熱飯先端給老人,一件新衣先讓給長輩,這種無需言語的默契,是家庭和睦的根基,也是社會溫情的源頭。如今生活條件好了,敬老不應只停留在物質層面。記住父母的生日、常給家里的老人打個電話、在公共場合主動為老人讓座……這些細微的舉動,比昂貴的禮物更能溫暖人心。敬老從來不是宏大的儀式,而是融入日常的習慣,是讓老人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里,都能感受到被重視、被需要的尊嚴。
愛老,是對情感需求的回應。隨著社會節(jié)奏加快,許多老人面臨著情感上的孤獨,子女在外打拼,孫輩忙于學業(yè),家里的沙發(fā)、電視成了常陪伴他們的“伙伴”。他們需要的,早已不只是衣食無憂的生活,而是情感上的慰藉與精神上的陪伴。陪老人逛一次菜市場,聽他們講一次過去的故事,甚至只是坐在身邊一起看看老照片,這些簡單的互動,能填補他們內心的空缺。愛老,就是要讀懂他們的心思,用陪伴驅散孤獨,讓他們知道,即使歲月流逝,他們依然是家人心中最珍貴的存在。
助老,是對時代責任的擔當。社區(qū)里的老年食堂,解決了獨居老人“吃飯難”的問題;街道上的愛心扶手,為行動不便的老人筑起安全屏障;線上線下的“老年課堂”,幫助他們跨越“數字鴻溝”,學會用手機打車、視頻通話……這些暖心舉措,是社會對老年群體的溫柔托舉。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助老者,當看到老人不會操作智能設備時搭把手,發(fā)現(xiàn)老人遇到困難時多問一句,這些細微的善舉,匯聚起來就是支撐老人安享晚年的精神力量。
重陽節(jié),一年只有一天,但尊老、敬老、愛老、助老,卻需要我們用365天的堅持去踐行。老人的幸福,體現(xiàn)著每一個家庭的溫度,更關乎整個社會的文明高度。讓我們從一個微笑、一次攙扶、一句問候開始,把對老人的關懷融入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讓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新風尚,如秋日的暖陽,照亮每一位老人的晚年,也照亮我們共同的未來。(黃開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