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派文化涌新潮——福建文旅高質量發(fā)展的實踐與啟示
2024年10月15日至16日,習近平總書記回到福建考察調研。從漳江之畔,到東海之濱,這片涵育千年文脈的土地,再一次被賦予新的使命——“在提升文化影響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為功”“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fā)展,在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和深切期望,充分彰顯對八閩大地歷史與未來的深刻洞察,為福建建設更高水平文化強省把脈定向、指路領航。
一城文脈寫春秋,千年古郡續(xù)芳華。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八閩兒女牢記囑托、篤行不怠,奮力打造文化繁榮新地標,為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福建實踐提供了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今日之福建,山水壯麗、動能磅礴、眾志同心、前景廣闊。在習近平總書記回到福建考察一年的前夕,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人民智庫)調研組深入八閩大地,踏訪古厝、街區(qū)、巷陌,與專家學者、非遺傳承人、黨員干部群眾深入交流,一線探尋福建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在閩考察重要講話精神的創(chuàng)新密碼,挖掘福建推動文化傳承與經濟發(fā)展雙向賦能、實現(xiàn)高質量發(fā)展的深層邏輯,感受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福建篇章的獨特風韻。(選自人民論壇網,詳見全文)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豐富內涵與鮮明特征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 靳呈偉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習近平總書記基于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提出的重大命題,是中國共產黨人關于共同富裕問題認識的升華,是中國式現(xiàn)代化成功推進和拓展的表征,是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根本原則。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和時代特征,是開展相關理論研究的前提和基礎。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個在動態(tài)中向前發(fā)展的過程。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這一長遠目標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過程。分階段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朝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方向穩(wěn)步前進,必須“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fā)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過程也是共享的過程,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不均衡到均衡的過程。期間,既要盡力而為,也要量力而行,根據(jù)現(xiàn)有條件把能做的事情做起來,循序漸進、久久為功,在推進高質量發(fā)展中推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18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靳呈偉,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在《人民日報》《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等報刊發(fā)表各類文章近70篇,出版專著1部,主編2部。
新時代我國青年閱讀狀況的特征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 陳晨
青年群體的多樣性決定他們在閱讀上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和不同的閱讀需求。青年早期年齡群體閱讀量最大,并呈現(xiàn)內容偏好。對于青年早期的群體而言,他們更加喜歡具有故事性、情節(jié)性的圖書內容。
青年閱讀科技類期刊與自我成長掛鉤。調查顯示,青年對閱讀科技圖書或期刊抱有很大興趣,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創(chuàng)新領域極大吸引了青年的注意力,他們主動閱讀相關圖書、學習有關知識。
青年科技閱讀中存在性別偏差。從科技閱讀的性別差異來看,男性科技閱讀的頻率高于女性,但是隨著年齡增長,男女均呈現(xiàn)閱讀頻率下降的趨勢。具體到學段年齡來說,處于K12階段的青年,女性的閱讀頻率是顯著高于男性的,但進入成年期后,女性在科技閱讀頻率方面僅相當于K12階段的50%,與男性相比,則明顯低于男青年的閱讀頻率。
青年閱讀習慣受到家庭的顯著影響,母親對青年早期的影響更大。家庭氛圍與環(huán)境對青年閱讀的塑造具有深遠影響,不僅體現(xiàn)在父母以身作則的閱讀示范、家庭藏書的豐富性與可及性,更在于日常對話中對知識探索的鼓勵與深度討論,這種浸潤式的文化滋養(yǎng)能顯著提升青年的閱讀興趣。(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18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陳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社會學會青年社會學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要開展城鄉(xiāng)基層治理、青年社會學、青年社會問題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多項國家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出版?zhèn)€人學術專著2部,發(fā)表學術論文40余篇。
構建中國國際傳播的話語與敘事體系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湯景泰
錨定中國敘事的核心價值,持續(xù)提升中國故事的思想高度、情感溫度與文化深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供宏觀的價值視野,闡釋中國式現(xiàn)代化展示獨特的發(fā)展道路自信,激活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則賦予敘事以深厚的文明底蘊。
構建多樣立體的話語矩陣,在國際輿論場中形成合力、奏響和聲。發(fā)展話語:講述科技經濟實力與可持續(xù)愿景。社會治理話語:突出中國治理經驗與民生福祉改善。全球責任話語:強調和平發(fā)展使命與大國擔當。
以敘事破解傳播壁壘,有力推動不同文明間對話交流。一方面,善用眾包敘事。眾包敘事是通過傳播權力結構的重構,將中國故事轉化為世界共同書寫的現(xiàn)代文明篇章。另一方面,善用對比敘事與關聯(lián)敘事。在國際傳播實踐中,對比敘事與關聯(lián)敘事作為兩種互補性的敘事策略,能夠有效提升中國故事的跨文化穿透力。(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18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湯景泰,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導,復旦大學全球傳播全媒體研究院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國際傳播、輿論學。主要著作有《大數(shù)據(jù)與輿論分析》、《核心話語與話語框架:論美國涉華輿論的話語建構》(論文)。
衣冠明道:傳統(tǒng)官服彰顯禮樂教化
——海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和溪
中國自古有“衣冠上國”之稱,服飾作為“禮治”的外顯,承載著“昭名分、辨等威”的功能?!兑住吩唬?ldquo;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標志著華夏文明自肇始之初便將服飾與政治制度緊密關聯(lián)?!吨芏Y·春官》載:“司服掌王之吉兇衣服,辨其名物與其用事”,明確服飾作為“禮器”之屬性。
在古代政治文化體系中,官員服飾不僅是標識其身份的物質載體,而且包含著文明秩序的核心隱喻,服飾的形制、色彩與紋飾共同構成一套精微的文化符號系統(tǒng)。儒家禮樂教化在這一系統(tǒng)中獲得最直觀的體現(xiàn),古代官員服飾的莊重華美絕非簡單的審美偏好,而是超越實用功能,被賦予道德理想的政治圖騰,是對傳統(tǒng)禮樂文明的價值呈現(xiàn)。傳統(tǒng)官服制度將自然秩序、道德理想與政治制度熔鑄于衣冠之中,創(chuàng)造出人類文明史上罕見的官服文化體系,其影響遠播東亞儒家文化圈。今天我們重新審視中國古代官員服飾中的文化隱喻,既能體會“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傳統(tǒng)政治智慧,又能發(fā)現(xiàn)物質文化塑造文明認同的深層機制。(選自《人民論壇》2025年第18期,詳見全文)
作者簡介
和溪,海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導,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禮與服飾的關系研究”首席專家。其研究方向聚焦中國古典文獻學、禮學與朱子學,長期致力于禮學文獻考辨、禮服制度演變及中華儒學禮制對東亞文明影響的研究。
【往期精彩內容】
